從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看 國有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方向
發布時間:
2020-12-30
來源:
國有企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是黨執政興國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黨的十八大以來,國有企業改革發展取得重大進展,規模實力明顯提升,發展活力持續增強,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強綜合國力作出了重要貢獻,特別是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斗爭中勇挑重擔,在應急保供、醫療支援、復工復產、穩定產業鏈供應鏈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這為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促進國有企業的高質量發展進一步指明了方向。
一、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圍繞優化結構、暢通循環、促進創新、穩定增長,聚焦主責主業發展實體經濟,強化企業創新主體作用,使企業成為創新要素集成、科技成果轉化的生力軍,發揮大企業引領支撐作用,推動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提高科技產出效率,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更好實現依靠創新驅動的內涵型增長。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按市場化原則推進戰略性重組和專業化整合,提高國有資本配置效率,推進能源、鐵路、電信、公用事業等行業競爭性環節市場化改革,清理退出不具備優勢的非主營業務和低效無效資產,完成剝離國有企業辦社會職能,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優化國有資本重點投向和領域,加大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同各產業深度融合,推動國有資本向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向提供公共服務、應急能力建設和公益性等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向前瞻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中。
二、加快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全面落實“兩個一以貫之”,把加強黨的領導與完善公司治理統一起來,把企業黨組織內嵌到公司治理結構之中,充分發揮黨組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實的領導作用,支持董事會、經理層依法履職。健全市場化經營機制,圍繞激發活力、提高效率,著力深化勞動、人事、分配三項制度改革,優先支持商業類子企業加快推行職業經理人制度,全面推進用工市場化,建立健全按業績貢獻決定薪酬的分配機制,靈活開展多種方式的中長期激勵。強化國有企業獨立市場主體地位,深入推進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切實維護企業法人財產權和經營自主權,使國有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實現優勝劣汰。堅持公開透明,建立健全國有企業信息公開制度,打造陽光國企。
三、深化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堅持因地施策、因業施策、因企施策,宜獨則獨、宜控則控、宜參則參,不搞拉郎配,不搞全覆蓋,不設時間表,分層分類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把工作重點放在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出資企業和商業類子企業上,既支持民營企業等社會資本參與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又鼓勵國有資本投資入股民營企業。合理設計和調整優化混合所有制企業股權結構,拓寬社會資本參與渠道,進一步發揮各類基金的支持和促進作用,積極引入高匹配度、高認同感、高協同性的戰略投資者參與公司治理,穩慎開展混合所有制企業骨干員工持股。推動混合所有制企業深度轉換經營機制,在股東充分協商基礎上依法制定章程,切實維護各方股東的合法權益,嚴格落實董事會各項法定權利,支持對公司治理健全的國有相對控股混合所有制企業依法實施更加市場化的差異化管控。
四、健全管資本為主的國有資產監管體制。深化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推進經營性國有資產集中統一監管,推動社會公共管理部門不行使國有資產出資人職責,國資監管機構不行使公共管理職能。推動國資監管機構職能轉變,堅持授權與監管相結合、放活與管好相統一,優化監管方式手段,注重通過公司章程、法人治理結構履職盡責,對不同企業實行差異化分類考核、分類監管,強化監督協同、嚴格責任追究,切實維護國有資產安全。深化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改革,調整優化管控模式,國有資本投資公司更加注重服務國家戰略、提升產業競爭力,國有資本運營公司更加注重提升資本運營效率、提高資本回報水平。
國有企業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發揮了重要支撐作用。展望未來,必須要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通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進一步激發國有企業作為市場主體的活力,提高國有企業國際綜合競爭能力,推動國有企業高質量發展,逐步把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進一步鞏固并發揮國有企業在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實踐的中流砥柱作用。
來源:《人民日報》(2020年12月18日 09 版)
郝 鵬: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上一頁
下一頁

手機版